2024年以来,醴陵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把党员教育工作做得有温度、有意思、有硬气、有时效。
坚持凝心铸魂 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有温度
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做好日常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提升工作规范性为抓手,督促各基层党组织着力在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上下功夫。通过每月下发工作任务清单等方式,指导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好党员教育工作,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打好培训样板。分批分层次分领域重点举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全市片组邻“三长”和村(社区)后备干部培训班、全市组织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班、乡村振兴驻村工作培训班等5个示范培训班,示范带动各单位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抓好普遍轮训。推动读书班、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学习制度的落实。按照“应训尽训、全面覆盖”的要求,结合党员冬春训、“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组织开展党员集中轮训,强化理论武装。
创新载体方法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以提升党员队伍能力素质为导向,不断创新载体方式方法,推动学习教育鲜味更足。
创特色教学。开展网上竞答、主题诵读、讲红色故事等活动;持续推进“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组织党员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党校教师等结合实际讲党课,让学习教育更生动。用云端平台。用好全市271个村(社区)远教站点,坚持每月集中开展一次党员远程教育。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开设“云课堂”,实时推送党员学习内容,构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指尖“云课堂”。设流动课堂。组建宣讲小分队走基层,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家门口,延伸党员学习教育的触角;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活教材”,沉浸式体验、实境式参与,开发特色党课,开展“田间课堂”“车间课堂”等活动;针对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及行动不方便的党员,开展送教上门、送学到家,确保学习上“不缺课”、理论上“不漏学”、精神上“不掉队”。
夯实保障根基 把有底气的事情做得有硬气
立足加强优质培训资源有效供给,积极回应基层需求,为党员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实基础。
筑牢“主阵地”。管好用好省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和6个省市两级党员教育培训教学点。围绕产业发展、项目攻坚、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数字化建设等主题,择优与长沙县委党校、湘东区委党校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党员干部异地教学培训基地。开发“主课程”。依托李立三故居和先农坛两个教学点,精心打造《李立三:一个坚定的自我革命者》和《向毛泽东学习调查研究的艺术和方法》2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微党课。《烽火岁月家国情》荣获省精品微课程一等奖。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精心设计红色精品路线,打造连接城乡的党员教育精品路线,拓宽党员教育内涵。建强“主力军”。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基层实践一线、改革开放前沿蹲点调研、跟岗实训,帮助提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交流,推动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党政职能部门领导干部、智库智囊、商界高管、业界专家等优质资源的无缝对接。
注重学以致用 把有成效的事情做得有时效
坚持融入大局搞教育、建强队伍为大局,以教育培训推动广大党员汲取实干力量,在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的先锋力量。
在急难险重面前。114家后盾单位择优选派驻村工作队53支、配强驻村干部121名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防汛期间,广大党员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带头开展抢险救援、巡查护堤、转移安置,成为冲不垮的“堤坝”,枫林镇党委获评2024年“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一线。各领域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化解无数矛盾,为醴陵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广大党员助力瓷博会、烟博会、炒粉节、小炒肉节、全国大学生夏日“醴”行等系列活动,“千年瓷都五彩醴陵”城市品牌越来越靓。在为民服务前沿。4340名在职党员到进社区、进小区报到,认领群众“微心愿”,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参与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等工作。1万余名党员参与“赶集日接访”“夜巡夜话夜访”等各类志愿服务,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切的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转自红星云)